东兰板栗——悠悠东兰,树以榛栗

发表时间:2023-10-05 20:00作者: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商标处

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总是善于用简单直白的语言组成富有趣味性的生活智慧,一句流传已久的“七月杨桃八月楂,十月板栗笑哈哈”于无形之中,已将水果季节性特点表达出来,但同时也隐藏着板栗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的秘密。在广西,提及板粟,自然不能忽视东兰。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有记载:“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苏秦传》中也有“秦说燕文侯曰: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细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也”的说法。三国时期,吴国学者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称,“五方皆有栗,唯渔阳、范阳栗,甜美味长,他方者悉不及也。”各类文献记载中的“栗”,便是如今我们所熟悉的板栗。

在我国,板栗的种植至少已有2000年的历史。陆玑口中称赞不已的渔阳、范阳栗乃是如今的已为众人所知的密云板栗。然而,除了密云板栗,桂西北云贵高原南缘的东兰,亦有属于它的板栗传奇。

在东兰,板栗的种植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据《东兰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东兰县始有板栗种植。这是目前对东兰板栗最早的文字记载。东兰板栗以寿命长、产量高、产期可长达50年以上甚至上百年而知名,并因此被人称为一年种百年收、一代种多代收的“摇钱树”。据统计,目前东兰县内有1000多棵寿命在百年以上的板栗树,至今仍果实挂满枝头,生机勃勃。板栗素有“千果之王”的美誉,与“桃、杏、李、枣”并称为五果,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种植。然则,东兰出产的板栗,糖分多、水分少,味道香甜,口感细腻脆甜,在众多板栗中脱颖而出。在外观上,东兰板栗看起来或与其他地方出产的板栗并无太大的差别,但是一旦剥开果肉,便可一辨真伪。东兰板栗果肉内外皆呈黄色,并不像一般外地呈白色果肉的板栗,略带暗沉的金黄色泽,似乎一下子就能将人的味蕾唤醒,让人食指大动。

新中国成立之后,东兰县的隘洞、长江一带成为板栗的盛产区。每年七八月板栗的成熟时期,往往可见新疆、湖南、河南等外地商客络绎不绝地赶往东兰。东兰板栗以香栗为主,颗大油亮、色泽润黄、肉质粉糯绵甜是其独有的特色,这与东兰当地水土的滋养分不开。

位于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东兰县,夏长东短,雨热同期,四节分明却也气候温和,除此之外,因东兰县位于红水河的中游区域,红水河谷气候几百年的浸染,也将地域的脾性深深嵌入了板栗树的生长之中。鲜少被污染的青山秀水,亚热带阔叶林红壤土地特有的丰富养分,在板栗树的代代生长中,慢慢渗入板栗树的一经一脉、一花一叶中,形成了东兰板栗饱满而清鲜甜脆的果实。

东兰板栗既可熟食,也可生食。熟食口感粉酥,香甜宜人;生食味道清香、甜脆可口,被人称为“果中珍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除此之外,板栗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有记载:“板栗仁,肾病者服之。”据载,清朝时期的慈禧太后也尤为喜欢食用板栗,并将板栗加工磨粉,再配上冰糖,蒸成栗子窝头食用以保养自身。

如今,土生土长的东兰板粟经过了多年发展与投入,方呈出欣欣向荣的产业发展之势。2005年东兰板栗被原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广西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授予“广西名牌产品”称号,并获原国家工商总局“东兰板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0年起,东兰开始举办首届板栗文化节,于精彩纷呈的板栗文化节之中,一颗颗小小的板栗,将东兰民族的文化一一展现了出来,引得五湖四海的客商纷纷前来。那一颗颗润黄的果肉,给东兰人带来了财富之机,也将东兰人生活中点滴的趣味收纳了进去,颗粒之间、皆成天趣。

1.吃食板粟可以益气血、养胃、补肾、健肝脾;生食还有治疗腰腿酸疼、舒筋活络的功效。粟子所含高淀粉质可提供高热量,而钾有助于维持正常心跳规律,纤维素则能强化肠道,保持排泄系统正常运作。

2.脾胃虚寒者,不宜生吃栗子,应该煨食、炒食,也可用栗子、大枣、茯苓、大米煮粥喝。

3.因其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糖尿病人吃栗子应适可而止。

4.无论是生吃还是炒食、煨食,均须细细咀嚼,连津波吞咽,可以达到更好的补益效果。

5.产妇、小儿、便秘者不宜多吃栗子。

(转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分享到: